今年的高招录取季日斗优配,很不一样。
以福耀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,以相当亮眼的高招分数、有限的招生人数,和看起来很新的注资、培养模式,引起了不小的关注。
作为大学发展的新形态,从南方科技大学开始,这批新型研究型大学,实际上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十年多。会在今年这个时间点迎来小爆发,有更多深意。
先总结这批大学的共同趋势:一是更注重本硕博联合培养,比如福耀科技大学,明确采用了本硕博8年制培养的模式;二是企业的参与度有显著提高。国内先前以公办大学为主,虽也有校友捐款、企业联合等募资渠道,但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财政。而福耀科技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,建校的启动基金都来自企业家投资,甚至在课程设置、培养方向上也能看出更倾向于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现实需求。
我们可以将这批今年开始首度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,视为高等院校对当下科技创新需求的尝试回应。
当下的科技创新形势日新月异,技术熟化周期、成果转化周期、产品迭代周期大大缩短,短短几年内,就可能出现从行业领先到被甩开身位的变化。这意味着,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期,变得更为关键,科技创新产出的效率问题,也必须更加重视。
现实的问题是日斗优配,现有的高校教研方式,真的能完全匹配当下企业如饥似渴的创新需求吗?
我身边就有在高校的朋友“吐槽”: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多年未变,有的老师对着多年前的PPT照本宣科,被学生戏称为“清朝讲义”“PPT年纪比我还老”;还有的所谓前沿课程,明明应该紧盯行业最新发展,用的案例却还是陈旧重复的。
试想,这种“慢了好几拍”的节奏,又如何能为本就十分紧迫的科创窗口期,培养领军型的创业者呢?
在这种情况下,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本身也必然会发生变化。
或许可以说,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将不再局限于“传统的知识传授者”,而要更多聚焦于“创新的孵化器”。大学要引领社会的发展,并回应外部环境的切实需求,而不能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。
就人才本身而言,在今天的环境下,也不再是仅靠更长的受教育时间就能“堆”出来,而是需要在社会的大潮中反复历练,要在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中,为时代提供某种牵引的力量。
也就是说,比的不是谁学得长,而是谁跟得紧、扎得深。这同样要求高校更加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。
国家层面的部署已经展开。今年6月,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专业,瞄准的方向都非常“硬核”,包括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,还有量子科技、新能源、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
在上海,复旦等一众老牌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。目的也是一致的:推动人才培养、学科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、社会发展需要更好更紧密地结合。
愿景清晰而美好,但要真正实践起来,仍有不少难题堵点需要解决。最关键的一环,就在从“毕业生”到“创业者”的身份转变上。
特别是对博士生阶段来说,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论文到产品,中间横亘着的鸿沟,不是轻易能够跨越的。许多研究者可能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,但在市场研判、资源整合、风险应对等创业能力上未必能完全满足现实的要求。
对此,高校不是没有作为的空间,让更多企业和前沿一线的力量参与办学就是路径之一。这也是像福耀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之一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引进创投基金、创业导师,帮助搭建对接平台,支持创业者到企业去,与工程师、研发人员、产品经理等一线人员开展真实直接的交流,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激发创业热情。
制度设计和愿景是好的,但回应时代之问的办法,归根结底日斗优配,始终要落到明确而可持续的行动中去。不妨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尝试为起点,看看这条“鲇鱼”会为高教改革带来怎样的变化。(顾杰 林子璐)
天创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